一天一成语:对牛弹琴

【成语名字】对牛弹琴
【成语拼音】duì niú tán qín
【成语释义】常用来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,白费口舌(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)。有时也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(主要讥讽说话的人),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,对外行人说内行话。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。

图片来自网络侵删
【成语出处】
汉代·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;伏食如故;非牛不闻;不合其耳矣。转为蚊虻之声,孤犊之鸣,即掉尾奋耳,蹀躞而听。”
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“对牛弹琴”。

图片来自网络侵删
【成语用法】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
【近义词】对牛鼓簧、白费口舌、问道于盲
【反义词】对症下药、有的放矢

图片来自网络侵删
【成语寓意】
该成语典故原是嘲讽牛听不懂高雅的《清角》琴曲,只能听那些“蚊虻之声”“孤犊之鸣”。公明仪将高雅的乐曲演奏给一头牛来听,属于没有看准对象,实在是“乱弹琴”。俗话说:到什么山唱什么歌,在不了解“听众”的时候就弹琴,难免会产生“曲高和寡”的场面。
该成语告诫人们,教育要看对象,要因材施教。说话也要看对象,对方听不懂,等于白费口舌。在交谈时,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见,选择不同的话题,唯有这样,才能创造一种和谐、融洽的气氛,达到交谈的目的和效果。如果离开这个基点,即使讲得天花乱坠,讲得很有道理,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如风过耳。

图片来自网络侵删
【活学活用】
⒈白蒙鬼不能做此官,行此礼,只知清风高调,对牛弹琴。——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九回
⒉对牛弹琴,牛不入耳,骂得很好,咱们一总再算账! 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回
3.说起天地二字,只当是耳边风;说到关帝、城隍、直山圣母,都是当对牛弹琴的一般。——明末清初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二八回
⒋你对这个罪大恶极、屡教不改的人讲道理,简直是对牛弹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