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,是不是勾起你童年的记忆了

    1、孟母三迁出处:《列女传·邹孟轲母》典故解析:孟母为给孟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三次搬家,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2、刻舟求剑出处: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典故解析:战国时,楚国人乘船时将剑掉落水中,后在船上刻记号寻剑,讽刺固执守旧、不知变通的行为。3、纸上谈兵出处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典故解析:战国

    2025-06-08 03:57:04

  • 中国文化,成语探囊取物

    探囊取物(tàn náng qǔ wù)字面意思- 探囊:伸手进袋子- 取物:拿取物品- 字面指:伸手到袋子里拿东西深层含义1.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- 例:以他的实力,赢得这场比赛如探囊取物。2. 比喻获取某物毫不费力- 例:这位神偷作案,简直如探囊取物。3. 指对事情极有把握- 例:准备如此充分,这

    2025-06-08 02:28:08

  • 每天分享一个成语故事,轻松涨知识。今天分享成语 卧薪尝胆

    ◆今天分享的成语是卧薪尝胆。春秋时期,吴国和越国发生激战。结果越国被吴国打败,越王勾践被俘。吴国扣押拘禁越国勾践整整三年时间,让他像一个下等仆人一样地被人呼来唤去,并让他侍候吴王,干各种杂活,还要遭白眼听难听的话。勾践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,忍气吞声地苟活了三年。回到越国后,勾践发誓要报仇雪恨。勾

    2025-06-07 03:20:58

  • 成语小故事:一字千金

    《墨匠与狐先生的千金字》北宋年间,苏州城外有位年轻的制墨匠阿砚,他制的墨块乌黑发亮,却在集市上无人问津。一晚,阿砚在山神庙避雨,撞见一只受伤的白狐叼着半卷泛黄的宣纸。白狐眼中含泪,将纸塞进阿砚怀里便消失在雨幕中。阿砚展开破纸,竟是一幅未完成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右下角题着“山河__美”的残句,唯独缺了

    2025-06-07 01:27:21

  • 一天一成语:公而忘私

    【成语名字】公而忘私【成语拼音】gōng ér wàng sī【成语释义】意思是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,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汉代·班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故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后由此总结出成语“公而忘私

    2025-06-06 03:54:44

  • 一天一成语:风马牛不相及

    【成语名字】风马牛不相及【成语拼音】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【成语释义】原意是说马、牛奔驰,逃逸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,形容地域广大距离遥远,也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"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,蔡溃,遂伐楚。楚子使与师言曰:“君处北海,寡

    2025-06-06 00:55:54

  • 一天一成语:开卷有益

    【成语名字】开卷有益【成语拼音】kāi juàn yǒu yì【成语释义】开卷,打开书本;益,益处,收获。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。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,多读书就会受益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最早出处晋·陶潜《与子俨等疏》:开卷有得,便欣然忘食。演变过程北宋·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・文儒》:太宗日阅《

    2025-06-05 02:28:24

  • 一天一成语:白龙鱼服

    【成语名字】白龙鱼服【成语拼音】bái lóng yú fú【成语释义】1.白龙化装成鱼的样子。 2.比喻贵人换穿便服外出活动(而遇不测之祸)。 3.现多指自己降低身份,甘心受辱。也泛指改换服饰外貌,隐瞒真实身份。 4.旧时比喻大人物微服私访,隐瞒真实身份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西汉·刘向《说

    2025-06-05 00:33:00

  • 一天一成语:白面书生

    【成语名字】白面书生【成语拼音】bái miàn shū shēng【成语释义】形容年纪轻、知识浅薄、阅历不深的读书人。也泛指相貌姣好、白净的年轻读书人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南朝·梁·沈约《宋书·沈庆之传》:“陛下今欲伐国,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,事何由济?”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“白面书生”。

    2025-06-04 04:29:05

  • 一天一成语:生吞活剥

    【成语名字】生吞活剥【成语拼音】shēng tūn huó bō【成语释义】原义是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,比喻做学问或学习某事,只是一味地袭用他人的经验或成果,而不求甚解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唐·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六:“唐张狗儿,亦名怀庆,爱偷文章,与冀州枣强尉,才士制述,多翻用之。时为之语

    2025-06-04 03:16:14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站长QQ: 8786 8862 Copyright ©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