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惨绿少年

    出自唐 张固《幽闲鼓吹》▶ 惨绿少年 【cǎn lǜ shào nián】• 意思是原指穿暗绿衣服的少年,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,引申为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。• “惨”,通“黪”,指色彩暗淡。• 惨绿,浅绿色,指服色,并不悲惨。• 出自 唐 张固《幽闲鼓吹》【典故】《幽闲鼓吹》:“潘孟阳初为户部侍郎,

    2025-05-12 08:53:27

  •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:羹墙见尧与鹬蚌相持

   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——羹墙见尧【典源】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:“昔尧殂之后,舜仰慕三年,坐则见尧于墙,食则睹尧于羹。斯所谓聿追来孝,不失臣子之节者。”【释义】尧死以后,舜日夜思恋,三年之中,坐着便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,吃饭便看到尧的形象在羹中。后遂用“羹墙见尧、羹墙如见、羹墙”等表示对前辈的追怀或对圣贤

    2025-05-12 02:47:51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口血未干

    最早出自于春秋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▶ 口血未干 [kǒu xuè wèi gān]• 指订约不久就毁约。• 口血:古时订立盟约,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。• 春秋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与大国盟,口血未干而背之,可乎?”【拓展】“口血”这种仪式呢,是春秋时期盛行的血盟传统,也称“割牲歃血”

    2025-05-11 02:51:57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 -- 一夔已足

    出自于战国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▶ 一夔已足 【yī kuí yǐ zú】• 指有夔一个人就可以制乐,形容只要是专门人才,有一个就足够了。• 夔:相传为舜时乐官,可以制乐。• 战国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:“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‘乐正夔一足,信乎?’孔子曰:‘……若夔者,一而足矣,故曰夔一足,非

    2025-05-11 01:06:21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眢井瞽人

    严复 《救亡决论》▶ 眢井瞽人【yuān jǐng gǔ rén】• 眢井: 1.废井;无水的井。• 瞽人: 1.盲人,失去视力的人。 2.古代盲乐师。• 处于枯井中的瞎子。比喻毫无见识的庸人。• 严复 《救亡决论》:“盖非西学洋文,则无以为耳目,而舍格致之事,将仅得其皮毛,眢井瞽人,其无救於亡也

    2025-05-10 10:11:59

  • 常见易错成语73:抛砖引玉

    同学们好!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易错成语“抛砖引玉”。成语释义【释义】抛出的是砖,引回来的是玉。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。【出处】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:“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坠子。”【例句】我刚才是抛砖引玉,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高见。易错点分析这个成语常用作谦词,只

    2025-05-10 05:48:08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鹤唳华亭

   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▶ 鹤唳华亭 【hè lì huá tíng】• 唳:鹤、雁等鸟高亢的鸣叫。• 华亭:地名,华亭谷,今上海市松江一带。• 这个成语最初指的是华亭谷的鹤叫声,后来被用来表达思念、怀旧之情,也用来慨叹悔入仕途、人生无常。•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陆平原河

    2025-05-09 12:41:58

  • 一天一成语:当务之急

  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名字】当务之急【成语拼音】dāng wù zhī jí【成语释义】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出处】战国·孟子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知者无不知也,当务之为急;仁者无不爱也,急亲贤之为务。”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“当务之急”。图片来自网络侵删【成语用

    2025-05-09 09:32:53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曾参杀人

    出自于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▶ 曾参杀人 【zēng shēn shā rén】• 比喻流言传播的广,也会让人相信。• 曾参:即曾子,春秋末年思想家,孔子晚年弟子之一,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,孔子临终将其孙(孔鲤之遗孤)子思托付于曾参。• 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

    2025-05-08 07:29:06

  • 今天学了新成语--惩羹吹齑

    出自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章·惜诵》▶ 惩羹吹齑 【chéng gēng chuī jī】惩:警戒;羹:带汁的肉、菜。齑:切成细末的腌菜、酱菜或葱、姜、蒜等。• 指曾被热汤烫过的人,心存警戒,吃冷食时也要用口吹一下。• 比喻曾吃过大亏而心怀戒惧,遇事过分小心。• 屈原《九章·惜诵》:“惩于羹者而吹齑兮,

    2025-05-08 02:17:05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站长QQ: 8786 8862 Copyright © 古汉语 鲁ICP备2021038129号-30